台灣的咖啡樹為外來種,最早於西元1884年(光緒10年)由英商「德記洋行」從馬尼拉引進栽培,1894年(光緒20年)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日本政府陸續在台灣各地推廣、試種,台東廳也在1912年(明治45年)接受由殖產局分配的阿拉比卡咖啡種子。日本官員發現咖啡的生長情形良好,鼓吹台東大量種植咖啡。1934年(昭和9年),日本人於台東縣東河鄉北源村開墾種植咖啡,故北源之地有「咖啡園」之稱。1939 年(昭和14年),東台灣咖啡產業株式會社在雷公火山坡地(今關山鎮電光里)進行咖啡栽培,成立東台灣日之出農場,總面積達841 甲,派員至西部新竹州招募移民,安置於咖啡會社(電光里廣興)、下農場(電光里南興)及三農場(電光里東興)等處,各形成小聚落。1940 年(昭和15年),苗栗頭份人饒維方到初鹿「咖啡試驗所」(今卑南鄉初鹿村)承攬水土保持工程,因勞力不足回原鄉招攬工人,共募到二、三百人,在初鹿形成客家聚落。1974年(民國63年)張冠淼從時任台灣省農林廳農業試驗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技士張清勤(鳳梨之父)手中獲贈咖啡種苗(阿拉比卡品種),種植於南大武山金崙溪流域近黃溫泉、都飛魯溫泉上方,海拔高度800公尺排灣族舊讀古梧部落附近之弘宇自然農場,1983年(民國72年)放棄經營,任其自然生長;1988年(民國77年)舊讀古梧被劃入大武山自然保留區,農場因緊臨大武山自然保留區,每當進入咖啡熟果期時,野獸與鳥禽會來叼食熟果,在叼食的過程中卻也使牠們成了天然播種的自然媒介,由於生態林下的野生咖啡種苗數量持續增加、範圍持續擴大,顯見經過自然演化已成為歸化種;後因金崙溪流域之原住民從農場取得野生咖啡種苗栽培,使此品種成為金崙咖啡的主要品種。1999年(民國88年)921地震及2000年(民國89年)象神、2001年(民國90年)桃芝、納莉颱風重創古坑,重建期間古坑咖啡漸漸嶄露頭角,於2003年(民國92年)拔得頭籌舉辦「台灣咖啡節」,古坑咖啡於此時正式掘起。古坑咖啡的掘起帶來了區域性的經濟發展,因此帶動了台灣的咖啡種植潮,台東許多農友也紛紛投入了咖啡的種植,2014年(民國103年)官方統計台東縣種植咖啡面積已達270公頃,成為全國種植咖啡面積最多的縣份,且持續增加中 。
造就一杯好咖啡有其先天條件及後天條件,天然微氣候、地質土壤、品種等屬先天條件;栽培、後製、烘焙、萃取等技術屬後天條件。後天條件當中,栽培及後製技術屬農業性知識;烘焙及萃取技術屬工藝性知識。但咖啡還有個終極知識,就是咖啡杯測,透過咖啡杯測所得結果給予咖啡客觀的評價,咖啡杯測師(評鑑師)再以其專業提供農業性及工藝性各項技術面的建議。台東縣的氣候,既受制於大區域之地理環境與氣候系統,復因局部地形錯綜複雜而變化多端,饒富特色。而影響台東縣氣候型態之主要因素有四,即緯度、海陸位置、洋流與地形。台東縣可分列成四個地質區, 自西而東為中央山脈西翼地區(板岩區)、中央山脈東翼地區(變質雜岩區)、台東縱谷區(板塊縫合區)、海岸山脈地區(火山島弧區),因此也造就了台東咖啡豐富的特色及風味。台東咖啡種植的二種方式為全日照方式(裸露)與半遮蔭方式(林下)。栽培有三種農法,為慣行農法、有機農法、自然農法,因種植方式與栽培農法的不同,咖啡樹的病蟲害防治、土壤的肥培管理及園區的田間施作,差異極大,對於咖啡的風味亦有所影響。台東咖啡種植區分三線五區,三條線路為南迴線、縱谷線、東海岸線;五個地理區為中央山脈、花東縱谷平原、卑南溪三角洲、海岸山脈及泰源盆地,三線五區生產的台東咖啡各具特色風味。台東咖啡豆具島嶼型咖啡特色,擁有精品級的水準,主特性風味優雅溫和,細緻醇厚,帶有回甘香氣與活潑愉悅的自然果酸,層次豐富的風味表現。南迴線(中央山脈南部太麻里鄉、大武鄉、金鋒鄉、達仁鄉),屬島嶼型咖啡,類似夏威夷咖啡的巧克力風味或是牙買加咖啡的果酸味。縱谷線(中央山脈中南段海端鄉、關山鎮、延平鄉、鹿野鄉),風味傾向高原咖啡的焦糖味。海岸山脈中段(東河鄉泰源盆地、池上鄉),海岸山脈的背風坡火山灰壤;深焙時表現濃烈的焦糖香,淺焙時卻出現明亮的果酸味和獨特的菸草香。海岸山脈南段(卑南溪三角洲),接近海洋,呈現島嶼型咖啡特色;濃濃的巧克力香和多元的果酸香。東海岸線(東河鄉、成功鎮、長濱鄉),背山面海火山灰壤;表現出夏威夷可納風味酸香甘醇特色。台東縣目前共有14個咖啡產銷班,依地理位置,由南至北,自西而東排列為達仁鄉特用作物(咖啡)產銷班第二班、金峰鄉咖啡產銷班第三班、太麻里鄉咖啡產銷班第四班、太麻里鄉咖啡產銷班第六班、太麻里鄉咖啡產銷班第七班、卑南鄉咖啡產銷班第四班、卑南鄉咖啡產銷班第五班、卑南鄉咖啡產銷班第七班、台東市咖啡產銷班第四班、鹿野鄉咖啡產銷班第十六班、鹿野鄉咖啡產銷班第十七班、池上鄉咖啡產銷班第二班、成功鎮咖啡產銷班第一班、長濱鄉咖啡產銷班第二班。
台東為典型之農業縣,幅員遼闊,偏鄉地區經濟蕭條,人口外流嚴重,城鄉差距日益擴大,經濟因素所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嚴重,如何培植具經濟的永續產業,讓偏鄉居民能夠安居樂業乃當務之急,咖啡產業是一個很好的選項。
台東天然條件孕育了台東咖啡的特色風味,產出之咖啡極具經濟價值,然而颱風的侵襲常造成咖啡樹的嚴重傷害,如何降低風災損害成為重要的課題,台東縣城鄉深耕協會積極推廣林下栽培的方式種植咖啡,以期降低風災損害及提升品質;台東偏鄉農林耕地以山坡地居多,採林下栽培咖啡,可以防風、水土保持、減少除草、符合咖啡樹耐陰的生長特性,也解決了咖啡是淺根植物會破壞山坡地水土保持的負面觀點。
展望台東咖啡產業的未來,咖啡產業是人力密集的產業,若成為永續的經濟產業,便可提供偏鄉地區的就業機會,留住在地青年,吸引年輕人返鄉投入,翻轉台東偏鄉地區的經濟,改善負向循環。
作者:張弘典
弘宇自然農場、艾蘭哥爾咖啡事業 負責人、台東縣城鄉深耕協會 理事長
留言列表